Loading... > 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是唐诗中的名句。有人说,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;有人说,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;有人说,这是叹息“细雨”、“闲花”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;有人说,“看不见”、“听无声”并不等于无所作为;还有人说,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……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,展开联想,写一篇文章。 > 要求:①自拟题目,自定角度。②除诗歌外,文体不限。③全文不少于800字。 # 无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人——虽然按人数算,他们可能最多,但论影响力,他们在彻彻底底的最底层。 无人在意他们的出生,无人在意他们闲适的快乐,无人在意他们命运的不幸,无人在意他们痛苦而终。他们是无名者,他们在无形中出现,在无形中消失。就像点滴短暂的细雨,像无声凋零的闲花。 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 不见,无声。 苍茫的众生中,有人感到恐慌,感到应该为了什么去拼而搏。不甘成为无声息的存在,故去积累知识和见识、积淀思想,相互吸引,以逐渐产生社会声望,构建力量,诞生了一辈追求人性解放的知识分子,他们企图将无名化作有名。 在浩浩汤汤的什么逆流中,逐渐汇聚的他们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与力量。 鲁迅在《呐喊》自序中,将当时的社会环境比作铁屋子,他哀其不幸、怒其不争,却无力。但最终,他决定再次站出来,为了暗夜中的一丝火光,为了无法使人信服的期望。那一刻,他必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。 而再之后,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,鲁迅长歌当哭。他说:这是徒手请愿,中国的革命历程就像煤的形成,耗费大量的木材,历经千辛,产生一小块黑色的煤。 这革命,是为了将古老的、专制的、独裁的旧制度打破,也为把迷信的、父权的、封建的旧的社会秩序抵抗。在这场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,哪有如今看的轻松潇洒、风流倜傥。新青年企图打旧秩序一个响亮的耳光,自己却也瘫倒在血泊之中。那些因此而去的青春男女不会再有青春了。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无名者,也再也不为人所知了——如果没有鲁迅的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一文,又有谁会记得段祺瑞执政府在市政广场上对学生大开杀戮?如果没有他写的《为了忘却的记忆》,又有谁记得,那些为了理想而消逝的生命? “有限的几个生命,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。时间永是流驶,街市依旧太平。” 无名的生命,带来、留下的东西隐隐看不见,临走时,又是静悄悄。 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 细雨是微小的,闲花是柔弱的,但雨滴可以汇聚,花朵可以繁飞。 终于,这股微弱的力量在时间的沉淀下积累。鲁迅和他的文字将要打破这卑微感伤的一切,他成为了最有名的作家。他的文章已经历经百年,被反动当局抹杀过,笔名反复更换过,在左联中传颂过,终于又登上了教科书,成为了义务教育必读的文字。无名化作有名,早就不再算是点点细雨,而是充沛春雨滋润大地,早就不是无声凋零,而应该繁华漫天飞舞,为世人所共鉴。而我们,也足以因之创建一个理想又美丽的世界。 然而现实是如此悲哀,悲哀到一些早就受到无数有名无名者极力阻碍,被讽刺过、唾弃过的事情,仍在一次又一次,反复再反复的发生。发生在民间,发生在世间。 发生在这个GDP世界第二、载人航天全球领先、创新能力举世瞩目,看起来如此光辉灿烂的法制国家的现代社会。 那些有名者好像突然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无名者。 而最悲哀的是,我们却甚至不能再有下一个鲁迅,只有下一个、又一个刘和珍君。 我已渐渐褪去了愤怒,久久不能忘却哀伤。 我望向窗外,这个如此温暖的生机盎然的有无限光明的春日,冰雪仍未褪去,这里, 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 <div class="panel panel-default collapse-panel box-shadow-wrap-lg"><div class="panel-heading panel-collapse" data-toggle="collapse" data-target="#collapse-dd0baed736bf78ac611005d3eb313bf148" aria-expanded="true"><div class="accordion-toggle"><span style="">一稿</span> <i class="pull-right fontello icon-fw fontello-angle-right"></i> </div> </div> <div class="panel-body collapse-panel-body"> <div id="collapse-dd0baed736bf78ac611005d3eb313bf148" class="collapse collapse-content"><p></p>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人——虽然按人数算,他们可能最多,但论影响力,他们在彻彻底底的最底层。 无人在意他们的出生,无人在意他们闲适的快乐,无人在意他们命运的不幸,无人在意他们痛苦而终。他们是无名者,他们就像点滴短暂的细雨,像无声凋零的闲花,在无形中出现,在无形中消失。 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 苍茫的众生中,深感无力的不只他们。因内心的焦虑担忧,不甘成为无声息的存在,故去积累知识和见识,产生思想,以逐渐产生社会声望,进而形成一些先进势力的知识分子,在浩浩汤汤的逆流中,也没有绝对的优势与力量。 鲁迅在《呐喊》自序中,将当时的社会环境比作铁屋子,他哀其不幸、怒其不争,却无力。但最终,他决定再次站出来,为了暗夜中的一丝火光,为了无法使人信服的期望。那一刻的他,必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。 而再之后,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中,鲁迅长歌当哭。他说:这是徒手请愿,中国的革命历程就像煤的形成,耗费大量的木材,历经千辛,产生一小块黑色的煤。 这革命,是为了将古老的、专制的、独裁的旧制度打破,也为把迷信的、父权的、封建的旧的社会秩序抵抗。在这场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,哪有如今看的轻松潇洒、风流倜傥。新青年企图打旧秩序一个响亮的耳光,自己却也瘫倒在血泊之中。那些因此而去的青春男女不会再有青春了。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无名者,也再也不为人所知了——如果没有鲁迅的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一文,又有谁会记得段祺瑞执政府在市政广场上对学生大开杀戮?如果没有他写的《为了忘却的记忆》,又有谁记得,那些为了理想而消逝的生命? “有限的几个生命,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。时间永是流驶,街市依旧太平。” 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 终于,这股微弱的力量在时间的沉淀下积累。鲁迅成为了最有名的作家,他的文章已经历经百年,在左联中传颂过,被反动当局抹杀过,终于又登上了教科书,成为了义务教育必读的文字。早就不能算是点点细雨,早就应该成为飞舞的漫天繁花,以之为鉴,以创建一个理想又美丽的世界。 然而现实是如此悲哀,悲哀到一些早就被讽刺过、唾弃过的事情,仍在一次又一次,反复再反复的发生。发生在民间,发生在世间。 发生在这个GDP世界第二、载人航天全球领先、创新能力举世瞩目,看起来如此光辉灿烂的法制国家的现代社会。 此刻,他好像突然又当然地成为了无名者。 而最悲哀的是,我们却甚至不能再有下一个鲁迅,只有下一个刘和珍君。 我已稍稍褪去了愤怒,渐渐忘却了哀伤。 我望向窗外,这个如此温暖的生机盎然的春日,冰雪仍未褪去, 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 <p></p></div></div></div> © 允许规范转载 赞 4 富婆饿饿饭饭
2 条评论
写的真好ヽ(✿゚▽゚)ノ
谢谢